甘肃省“十四五”邮政业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省邮政管理局 时间:2022-08-12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邮政体系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一,为国脉所系、发展所需、民生所依。“十四五”时期是奋力开启现代化邮政业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甘肃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促进甘肃邮政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发挥邮政业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推动普惠民生、提升流通效率、服务生产生活、促进创业创新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邮政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基础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2020年,全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从16.32亿元增长到47.13亿元,业务收入从20.08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快递业务量从3541万件跃升到1.4亿件,快递业务收入从7.25亿元增长到29.79亿元。全省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速23%以上,业务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邮政业业务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千分之5.7。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实现质的跃升,共建成城市快递公共服务站817个,投入运营智能快件箱2945组,格口超过3224万个,箱递率达到5.4%。全省高校实现快递服务规范化全覆盖。农村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建制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建成农村邮政便民服务站3622个。“快递下乡”工程取得重大成果,通过邮快合作、快递驿站等模式推进快递下乡进村,快递服务覆盖省内全部乡镇,快递进村率达到38.8%。
发展质效显著增强。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数量大幅增加。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甘味”快递成为高铁“新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应用,全自动分拣系统配备率不断提高。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共同配送、多式联运、仓配一体、即时递送快速发展。依托“绿盾”工程的监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监管”建设初具雏形,大数据监管模式有效应用。
服务水平不断优化。邮政普遍服务投递频次不断加大、深度不断拓展、全程时限持续压缩。县城党报当日见报率达到71%。快递服务产品体系更加完善,延误、损毁和丢失等问题显著下降。行业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有效申诉率持续回落。寄递渠道平稳畅通,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重大活动保障有力。
产业联动效应凸显。年支撑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持续推动快递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培育农特产品项目107个,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0亿元。快递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已基本实现从服务第三产业向服务国民经济全产业转变,有力保障了电子商务的分层扩容、先进制造业的社会化物流需求和现代农业的农产品产地直送。
绿色发展初见成效。快递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近90%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投放包装废弃物回收箱1467个,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邮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服务国内与服务国际、服务消费与服务生产、服务城市与服务农村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快递下乡进村任务繁重、快递“出海”尚待破冰、末端网点基础不牢。二是在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上差距较大,对接广度和深度不够,保障能力不强,尚未形成规模化服务。三是行业利润空间逐步压缩,末端生存压力和网络运行不稳定风险加大。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平台经济、流量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监管和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寄递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监管部门应对压力日益加重。五是快递小哥合法权益保障和末端稳定性存在明显短板。六是安全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七是行业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凸显。
(二)发展形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求行业更好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支撑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国际寄递物流服务体系。我国经济“数字化”“包裹化”“快递化”趋势明显,行业需求侧领域扩展、场景丰富、频次增加、空间广阔、潜力无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赋能。围绕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作出重大安排,对我省产业基础再造、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和广阔的投资空间。
国家战略叠加赋予甘肃邮政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甘肃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枢纽节点、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能源基地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通过加强与中亚、西亚、中东欧和东盟等区域的有效连接,有利于拓宽我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使我省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抢占先机。
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为甘肃邮政业带来多要素集聚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下,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西部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东中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态势更为明显,为我省带来政策、资源、项目、投资的集聚。通过综合效应的发挥,营造出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内涵,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为我省邮政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科技创新将成为甘肃在新一轮竞争获利的关键引擎。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将推动邮政快递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数字化技术型企业。未来行业将更加聚焦智能、绿色、协同的快递基础设施,聚焦智能、绿色、安全的快递运输工具,聚焦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通过基础设施的高效互联,畅通服务、生产、管理等全环节信息流,实现寄递网络全要素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系统应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加速与邮政业的深度融合。甘肃邮政业将进入高技术应用时期,机器换人的步伐正在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将不断加大。随着资产投入的不断累积,甘肃邮政业的后发优势将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对邮政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邮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两进一出”工程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邮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为出发点,着力稳态势、促改革、强基础、畅循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西北地区对外联结的重大枢纽和战略支撑点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转变粗放发展模式,推动更多资源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公共服务等倾斜,弥补市场失灵。
坚持质量优先,问题导向。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向更多关注质的提升。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首位,把绿色邮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行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解决快递员权益保障、末端稳定、安全绿色、质量效益、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关键问题,为行业提质量、防风险、调结构、增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战略支撑,把握需求。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对接我省经济工作部署,着力于国内电商、跨境电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主要需求,充分发挥邮政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坚持深化服务,做强产业。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支撑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跨境贸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拓展服务广度深度粘度,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培育邮政业新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邮政业服务网络更加优化,服务能力更有提升,发展质效更为突出,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安全保障更为有力,绿色低碳更加实化。邮政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进一步提升,邮政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服务网络。建成普惠城乡、衔接高效的邮政快递网络。骨干网络布局合理、协同高效。城乡服务网络通乡达村、便民集约。基础网络覆盖城乡,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末端密度大幅提升。跨境寄递通道、国际寄递门户建设取得新突破,国际寄递通达性进一步提升。
服务能力。邮政普遍服务和机要通信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快递物流园区实现智慧化、绿色化,建成日均处理能力超过50万件的处理中心5个以上,日均处理量5万件以上的分拣中心全自动分拣设备配置率达到80%;城市住宅区智能快件箱全覆盖。无人机、无人车应用实现场景化。
发展质效。寄递效率持续提升,省内城市间基本实现次日达或隔日达,全省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均等化和满意度等服务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年人均寄递业务量突破24件。形成安全绿色、协同创新、人性智慧、便捷多元的服务体系。
产业融合。与电商深度协同,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上下游衔接更加密切。服务现代农业规模和质效明显提升,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更加畅通,形成服务农业超千万件项目3个以上。培育出1-2个快递服务制造业深度融合典型项目,重点寄递企业与我省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具备提供供应链部分环节服务的能力。
安全保障。行业安全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百万件邮(快)件寄递安全事故发生率持续降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重大活动期间寄递安全畅通。
绿色低碳。寄递资源消耗、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能效水平大幅提高。绿色包装实现全域覆盖,全省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以及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运输结构更为优化合理,运输路径更加科学,运输操作更加规范节能。
表1:“十四五”期间甘肃邮政业发展指标
序号 | 维度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 | 属性 |
增长率 | |||||||
[累计] | |||||||
1 | 市场规模 | 邮件快件业务量 | 亿件 | 4.8 | 7 | 7.8% | 预期性 |
2 | 邮政业业务收入 | 亿元 | 51.5 | 85 | 10.5% | 预期性 | |
3 | 快递业务量 | 亿件 | 1.4 | 3 | 16.5% | 预期性 | |
4 | 快递业务收入 | 亿元 | 29.8 | 60 | 15.0% | 预期性 | |
5 | 网络覆盖 | 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 | % | 37.4 | >90 | [>52.6] | 预期性 |
6 | 建制村邮件周投递3次及以上比例 | % | 94.1 | >99 | [>4.9] | 约束性 | |
7 | 智能快件箱投递率 | % | 5.4 | 10 | [4.6] | 预期性 | |
8 | 城市末端公共服务站 | 个 | 817 | 1500 | [683] | 预期性 | |
9 | 服务品质 | 邮政普遍服务满意度 | 分 | 83.3 | >=85 | [>=1.7] | 预期性 |
10 | 申诉服务满意度 | % | 97 | >=98 | [>=1] | 预期性 | |
11 | 邮政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率 | 千万分之 | 2 | <1 | [<-1] | 预期性 | |
12 | 安全绿色 | 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 | 万个 | 1 | >=3 | [>=2] | 约束性 |
13 | 新能源汽车占比 | % | 3.5 | 10 | [6.5] | 预期性 | |
14 | 邮件快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 | 起/亿件 | — | — | [-15%] | 约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骨干网络建设
加强骨干枢纽建设。打造以兰州为中心,天水、酒泉-嘉峪关为副中心的“一主两辅”枢纽布局,将甘肃建成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南亚的快递物流重要枢纽,打造西北地区快递物流强省。兰州主中心以建设国际航空、陆路、高铁等三大快递物流处理中心为载体,重点面向中亚南亚、对接全国,主要辐射青海、西藏和内蒙古西部、宁夏部分地区,提升甘肃在青宁新的中转功能,加强对“一带一路”西向国家快递物流的集货和中转,将兰州打造为西北地区快递物流的中心枢纽和我国向西开放的中转站。酒泉-嘉峪关副中心以建设酒嘉快递物流处理中心为载体,打造面向河西地区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联通中亚的区域快递物流枢纽。天水副中心以建设天水快递物流处理中心为载体,覆盖陇东南地区,提升陇东南地区快递物流处理时效和服务水平。
建设骨干基础设施。推进处理中心和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建设,提升骨干节点信息化、自动化处理水平,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转运体系。鼓励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以及现有客运站、货物站场,建设分拨、仓储、配送中心。推进智能化配置、智慧化运营、智享化应用,不断提升单元产出。推进快递处理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布局自动化仓储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快递物流园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适用、智慧绿色的省内快递物流园区集群,加强各地园区间优势互补,提升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优化省际干线运输。完善省际间干线运输网络,推动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发力。将兰州中川机场打造为西部快递物流枢纽机场,开通直达航线,形成1.5-3小时航空网覆盖的快递经济圈。引导快递企业开通全货机航线,实现重点品牌快递企业全货机入驻中川机场。支持各航空公司发展客机腹舱快件运输。发展铁路班列运输,积极探索开通兰州-张掖-酒嘉-乌鲁木齐、兰州-陇南-重庆、兰州-天水-宝鸡-西安高铁快递专线,打通省内铁路寄递通道和陕西、新疆等重要省际通道。提高陆运干线的直达直联率。大力推进空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高联运、空空中转,发展“卡车航班”,鼓励快递处理场所与公路站场、铁路物流基地、航空枢纽等一体化布局。
发展国际干线运输。充分发挥甘肃坐中联六通道走廊枢纽衔接作用,充分借助国际陆港、空港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平台,将兰州建成西北地区国际快件进出口中转枢纽。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北部湾地区通道,利用中欧、中亚班列和兰州航空港,畅通连接中亚、西亚、中东欧市场通道,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与东南亚、南亚的快递物流通道。实现邮快件通过甘肃省向东中转进入长江黄金水道,向西通过中欧国际班列运输到中西亚与欧洲,向南进入北部湾。
(二)深化城乡网络建设
加快城市末端设施建设。支持在城市周边统筹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干支衔接功能并组织开展共同配送的大型公共货运配送综合体,同步布局快递配送中心。提升城市末端网点标准化率。加强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规范管理。支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及社会第三方在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建设快递服务中心或设置智能快件箱。推动各地政府将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范围,将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服务站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完善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服务站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贯通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健全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递送节点、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寄递网络,提升网络覆盖度和稳定性。巩固“邮政在乡”“快递下乡”成果。鼓励依托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推广农村各类物资共同配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快递进村”工作,推动村邮站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开放共用。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加快农村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合理配置智能快件箱等智能投递设施。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引导县级公路客货运站规划建设邮政快递处理设施,拓展乡镇客运站邮政快递中转及收投服务功能,试点推广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实现站场资源集约利用。在陇南、天水等深山地区发展无人机邮路,探索季节性、预约式等无人机服务新模式,提升农村末端物流的服务保障水平。
(三)提升邮政服务水平
优化拓展邮政服务。提高邮件全程时限和跟踪查询水平。降低邮件丢失损毁率,持续提升服务满意度。持续开展局所改造,提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完善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拓展政邮、交邮、警邮、税邮合作深度,提供制证寄证、辅助审批、征缴代发等政务服务,推动叠加代购、自提、代售代缴代扣等便民服务。推动乡镇邮政局所拓展服务功能,叠加快件代收代投和物流节点服务功能。支持邮政企业开拓医疗物资、药品、教材、烟草等特殊物品寄递业务,打造医务通、药品通、教务通等服务品牌。
(四)加快产业协同发展
培育农产品特色供应链。借助下沉网商平台,挖潜乡村消费,畅通商品入村便捷度,提升乡村消费粘性。助力农村电商培育,打通小批量、高潜力村农产品上行通道。持续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深耕“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培育“一乡一品”,深度挖潜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寄递市场,对标冷鲜肉、李广杏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专用供应链。推动寄递企业联合铁路、民航部门,开通农产品“公铁空”立体快递配送模式,缩短农特产品的运输时效,通过“高铁+航空”模式,实现省内主要城市“即日达”,省外部分城市“次晨达”,助力我省优质农特产品外销。规划快递冷链集聚区,引进快递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基于产业集聚和冷链网络布局生产,支撑生鲜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发展农产品田头冷链移动仓储,满足农产品季节性冷链需要。
加快拓展快递服务制造业深度。引导快递企业拓展快运、医药配送等业务,聚焦食品、医药等产业,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服务模式,发展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等供应链服务能力。聚焦服务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入厂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嵌入式电子商务”等典型引路项目。
(五)积极发展国际业务
加快跨境设施建设。加强进出境邮件、快件集中作业场地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兰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规划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利用(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优化跨境电商通关流程,创新跨境电商通关模式,推动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完善跨境邮(快)件管理措施,推行跨境邮(快)件电子化通关。理顺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业务流程,推进创新跨境邮快件通关模式,实现进出境快件便捷通关。
协同开发国际市场。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在甘大力发展跨境寄递服务,推动形成进出口双向互动的市场格局。推动邮政快递企业与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贸易企业、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加强信息对接、协同发展、共享商业机会。引导企业以服务跨境电商、制造业走出去为契机,创新服务体系。
(六)推动寄递创新发展
优化创新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发展动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政府统筹作用,组织创新试点示范工程。加大科技培训和创新交流,提升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地方科技管理综合体系,协助争取地方专项资金、研发税收优惠、信息化改造等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新型主体。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省内企业申报国家、行业和地方科技奖励、科技项目。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创新奖励和表彰等活动,激发行业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科技创新。聚焦以“智能+”为特征的智慧邮政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区块链、5G通信等信息技术与邮政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升级智能化装备设施,实现流程数字化、标准数字化,不断延展邮件快件寄递全环节数字链条。推动发展无人化装备,加快在省内推广应用。
加强服务创新。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形成层次化、差异化的寄递服务产品体系。提高同城件、省内件的承诺时限达标率,实现全程时限更稳定可靠。提升揽投服务水平,提高揽投的便捷性、灵活性和精准性。提升末端寄递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加大新型寄递服务供给,发展仓配一体化、即时直递、大件快递、冷链快递、逆向快递等,创新差异化精准化服务,提供高弹性、高效能的服务选择。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开展服务产品创新,顺应流量经济、社交经济发展趋势,加大对微商、网红带货等新型电商的服务供给。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等新模式,满足小微快递企业日常寄递中转派送需要。
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从单一寄递功能向综合寄递物流升级,更深嵌入实体经济,获得更多价值分配。深入挖掘“快递经济”内涵与外延,升级重塑产业生态圈。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制定激励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冷链快递、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快递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评价方式,提高评价质量,推动获得中高级职称的快递工程技术人员稳步增加。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末端服务设施等,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模式,丰富产品供给,弥补末端服务不足,进一步提高快递服务质效。
(七)深入推进行业治理
推进创新监管。推进依法治理,创新监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降门槛。鼓励创新创业,丰富市场主体形态。探索“互联网+”监管创新,升级技术监管,依托“绿盾”工程,发挥行政执法信息系统、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快递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打通整合效果。健全信息监管支撑平台,发挥数据在行政许可、监测预警、执法检查、案件办理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强化行业治理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在安全管理、跨境寄递、绿色发展、数据治理等更多领域协同监管,联合开展寄递渠道反恐禁毒、禁寄涉枪涉爆物品、打击侵权假冒以及重大活动安保等专项工作。创新手段规范市场,健全数字经济下的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服务标准,维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风险防控。强化重要时点、重要地区、重要路由安全保障,精准防控寄递渠道风险,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落实属地责任,有效防范应对因市场退出、上下游摩擦及各种违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衍生风险。强化行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省市邮政业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制定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提升区域应急协作水平。加强邮政业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邮政管理部门和邮政快递企业从业人员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
(八)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开展绿色寄递行动。推动全省寄递包装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积极推广包装回收装置,提高使用率和回收率,推动新产品新模式的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流程再造,提高资源复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基础性、技术性、组织性节能减排。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和装备。鼓励企业购置更高能效等级的运输装备和作业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装备设备,普及节油驾驶,实现基础性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在处理场所、仓库、园区等建筑场所推广应用节水、节电和节能等新技术新设备,实施绿色设计、施工和运行,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四、重大工程
(一)“枢纽建设”工程
围绕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陆港、兰州国际空港等面向全国的重点集散区域,建设快递物流园区和国际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推动企业区域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入驻园区。打造西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在兰州中川机场建设国际航空快递物流处理中心。加强中川国际机场、兰州火车站等重要交通场站快件绿色通道建设。加强航空货站、铁路货场集疏运道路与邮快件运输车辆、处理场地设施的衔接配套。有序建设近1000亩邮政快递仓储处理设施。
(二)“筑巢引凤”工程
引导重点快递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和分拨中心等,引进大型冷链快递、智能仓储和快递物流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集聚,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其他品牌区域总部和功能总部建设。加强与快递企业总部对接,加大对甘肃区域总部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展总部服务功能,依托快递服务网络叠加智能仓储、大数据服务中心、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产业配套功能,提升总部产业服务能力。重点培育极具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参与地方经济转型项目建设,推动快递企业多元化发展。
(三)“快递进村”工程
因地制宜推进“快递进村”,建立差异化、渐进式进村标准。将贯通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利用邮政企业已有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农村末端快递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等模式,开展多样化收投服务,实现快递服务到村。支持建设集邮政、快递、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邮政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加强快邮合作,推动信息系统对接,整合村邮站、邮乐购等村级设施,引导邮政企业将农村邮政网点建设成快递超市,引导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完善农村快递服务网络。支持有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布局建设无人机起降场地,打造无人机农村投递示范区。
(四)“快递进厂”工程
将“快递进厂”作为邮政业更高水平产业协同的突破口,分类分步推进,聚焦3C、医药、汽配、服装和快消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典型示范项目,打造制造业移动仓。打造2个快递进厂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入厂物流、线边物流、逆向物流、仓配管理、订单配送等服务,加快模式推广。创设1个“移动仓”和“移动工厂”。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产业园区增设快递服务功能区,推动快递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资源的双向共享共用。
(五)“快递出海”工程
加快推进甘肃快递服务、快递产品“出海”。推动兰州、天水等重点城市“快递+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推动兰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加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规划与建设,提升邮快件通关能力。打造国际寄递出海大通道,依托兰州中川机场打造航空寄递出海主通道,依托嘉峪关、敦煌国际空港打造国际快递物流支线,发展国际干支联运。推动陆运出海,依托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北区域物流集散枢纽。支持国际班列运邮运快。推进保税仓储中心建设。
(六)“智慧邮政”工程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物流新基建建设,提升邮政快递枢纽节点智慧化、高效化水平,打造快递物流智慧园区,形成联通六大通道走廊的邮政业基础设施能力。积极融入“数字甘肃、如意之链”建设,推动智慧邮政。建设快递经济监测中心,搭建实时监测系统,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行业管理、安全监控、预测预警和宏观分析的应用,创新“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实现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推动跨部门、跨业务监管信息应用与共享,建立邮政与市场监管、交通、海关、公安、统计等部门数据互换与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各级各类政务网上办事大厅与具有资质的快递企业订单系统实现对接,创新智能化、移动化、一体化、便利化为标志的“网上办”政务服务模式。
(七)“绿色邮政”工程
推广应用绿色包装。加快应用生物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推动包装绿色升级,力争省内实现绿色包装全面应用。加快循环中转袋、循环包装箱、共享快递盒和冷链保温箱等可复用包装的推广应用。加强邮政用品用具质量管理,推动贯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包装全生命周期环保责任。推动各项节能减排。引导企业采用节能型仓储设施,降低仓储用电用水等综合能耗。加大处理中心低碳节能改造升级,推广集装单元化和公共可回收托盘技术。引导企业长途运输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车辆,积极运用公路甩挂等新型运输方式。鼓励快递企业加强合作,组建多企业运输联盟,统筹城乡快递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鼓励企业末端投递环节使用符合国家快递车辆标准的新能源车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快递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通畅合理、管理高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坚持以党风带行风,提升快递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锤炼快递从业人员的品质作风。强化行风建设,深度践行“诚信、服务、规范、共享”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弘扬“小蜜蜂”精神,凝练深耕行业文化,引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展示行业良好风貌。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深化快递员关爱工程。打造党建示范点和党建品牌。
(二)加强实施管理
在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合理安排邮政快递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将智能快件箱等快递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强与推动各级政府重点专项规划涉邮目标任务和邮政业规划的落地实施,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抓好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工作,确保规划任务与年度工作任务顺畅衔接,确保重大项目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如期实现主要目标。建立完善县级监管机构,推进市级安全中心发挥作用。
(三)加强要素保障
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城乡末端网络地方建设标准,推动快递末端公共化建设。持续破解用地、车辆通行、建设资金等发展难题,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土地、政策及资金保障。逐步放宽新业态市场准入,实现开办服务站、运营智能快件箱类型化许可工作常态化。全面推动仓递一体化许可。争取邮政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绿色发展政策扶持。
(四)强化人才保障
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引进行业高端人才,积极推荐行业优秀人才参加邮政行业科技英才、技术能手推进计划遴选活动。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行业紧缺人才。深入推进快递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持续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快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护和从业人员联系服务。
原文链接:http://gs.spb.gov.cn/gssyzglj/c100065/c100066/202204/0daed4e7ab3747a3b8eeacaf1253c22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